医药营销

中药注射液问题的“市场”角度分析

杨昌顺 发表于 2008/12/18 15:25 1099次点击 | 收藏

中药注射液问题的“市场”角度分析

杨昌顺

该文以“市场眼看中药注射液”为题发表于《医药经济报》评论版 081215 http://www.yyjjb.com/html/2008-12/15/content_81519.htm

从两年前的鱼腥草注射液事件到最近的刺五加注射液事件,中药注射液频频出事成为各种媒体的新闻热点,这些事件折现出多种问题,已有不少医药专家对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,这些原因包括:药品质量未达到要求或质量标准要求低,合并用药不合理,药物成分复杂,滴速快,原药材质量差,生产、仓储、运输等过程性问题,医院利益驱使,西医生不懂辨证使用等。

这些分析总结都很有道理,也很全面,笔者从事医药营销管理工作多年,对问题的产生略知一二,将从医生临床使用、药企临床推广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,力图从“市场”的角度分析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原因。

1、临床使用不当

据统计,大部分大型综合性医院,中药注射剂由西医生处方使用的占到95%,就是说,很少能说清楚确切组份的中药注射液,绝大部分都是由不太懂中医药的西医生处方的。我们知道,中药在不对症使用时,不但不能治病,而且还会产生毒副作用,何况作用更加迅速的注射液。

就拿鱼腥草注射液来说,鱼腥草性凉,能清热解毒,消痈排脓,利尿通淋,适用于痰热咳喘、热痢、热淋、痈肿疮毒等症,但不适于寒性病症。一个简单的“寒热”恐怕就可以难倒很多西医生,更不要说刺五加注射液更加复杂的功能主治表述:“平补肝肾,益精壮骨。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……”恐怕西医生更加搞不明白了。

至于其他使用问题,例如滴速,还有合并用药问题等,解决则相对容易。

2、临床推广误导

在医院中,许多中药可能是由中医科申请进院的,但却不是主要的使用者。医药产品的策划人员很了解这一点,因此,在临床推广时候也尽量使用西医能听得懂的语言,尽量不提药品适用的中医诊断分型,甚至回避,由此让西医生感觉只要是相关炎症,鱼腥草注射液就可以用;心脑血管相关疾病,刺五加就可以用。

这也不能怪药企策划人员,因为用中医语言和西医太难沟通,只能寄望西医教育能多教一些中医基础知识。

另外,部分药企营销队伍层次不高,不能开展学术推广,只能带金销售,利益面前,恐怕有少数缺乏职业精神的医生为了多开药,即使懂得中医辨证,也懒得辨了。

3、医药行业“由乱而治”的产物

中药注射液临床使用量比较大,金额较高,一般不会“跑方”,在“以药养医”背景下,医院有使用的积极性,因此市场容量大,前几年“改剂型”产品还有物价优势,药企于是就有生产和研发的积极性,加上药监审批、监管不严的背景下,就不断有安全性评价不高、质量标准极低、甚至实验数据造假的产品获得生产批文,近几年,由于几十次降价风暴、招标、挂网等措施,使价格进一步下调,而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,生产企业不堪重负,拼命缩减成本,同时也“一不小心”缩减了产品质量,使得近年中药注射液问题集中爆发,冰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。

不论是鱼腥草,还是刺五加,都不会是孤立事件,由于以上综合原因,不是这个中药注射液出现问题,就一定会有别的什么药出问题,这是必然的。

为了治理医药行业,政府作出了诸多努力,作为药企营销管理人员,我认为,目前的许多政策和措施都是行之有效的,有一点必须提出,药价真的不是一降了之。期待新的“医改方案”早日出台,对整个医药行业进行整肃,医药“大治”之时,也是中药注射液安全之日。

在这之前,医生应该规范自己的处方行为,没有搞清楚一个疾病的中医证型之前,尽量不要开中药注射液;中医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,几千年经验积累、总结和提炼,有其优势,行之有效,西医生应该尽可能学习和了解,努力辨证论治使用中药。

作为药企,还需要尽到更多社会责任,务必严格控制生产等各个环节正常运作;在临床推广中实事求是,不回避,不误导西医生随意处方中药;另外,对中药注射液获得批文之后,还要进行几年临床使用的观察,获得更多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数据,进一步指导医生用药。“修合无人见,存心有天知”的古训,我们须时时谨记。

 

回复 发表回复
登录以后才可以评论,请点击这里登录; 还不是价值中国用户?请点击这里注册
赞助商广告